360.重见心上人-《雄魏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菜一酱”的吃法,每道菜都有与之相配的蘸酱,作为陪衬的琳琅蘸碟会先于主菜上席,陆陆续续便能摆满一桌,正是不得其酱不食。

    糊浆状淡褐色的沙茶酱,搭配着烧一锅滚水汆着牛肉丸,坐拥花生和芝麻王炸香味的沙茶酱,不仅消解了牛肉的腥膻,绵密的口感更是给肌理鲜明的牛肉纤维蒙上了一层柔光滤镜,吃到嘴里粗糙全无,只剩鲜甜爽、滑。

    而颗粒分明、色泽金黄的豆酱一出场,紧随其后的是一篓鱼饭,鲜嫩多、汁的鱼肉在咸甜适中的豆酱中滚上一圈,便实现了从无味到绝味的蜕变。

    卤水拼盘离不开蒜蓉醋,煎蚝烙必须要配有“腥汤”之称的鱼露,烧羊肉在腐乳花生酱中才能去味提鲜,冻花蟹旁放碟姜米陈醋,就能让餐桌上的贵客一秒魂穿夏夜的海边。

    可酱料和菜肴与其说相辅相成,不如说是取长补短。

    皮肥肉厚的烧鹅,只能被酸甜可口的梅膏化解油腻;油炸过后的粿肉,配上自带果香的橘油,瞬间成了小清新;血蚶的腥味,要用青梅南姜制成的、集合了酸香甜辣的三渗酱来压制;平平无奇的炸豆干,韭菜盐水赋予它的不只是提升食欲的色彩,更是能在舌尖上掀起巨浪的味觉刺激。

    不夸张地说,没有酱料,再好的食材也难逃风味折半以至错付的悲剧。

    平平无奇的黄豆在经历了曝晒、碾磨、浸泡、炊豆、饲醭、推醭、推水醭、煮酱整整八道工序后,才能修炼出惊艳味蕾的鲜甜。

    每道环节看似平常,实则大有讲究。

    首先原材料的门槛就不低,只有个头一致、体态浑圆的大豆才有资格走上成为豆酱的道路,之后还要充分享受日光浴,碾磨去皮后,一颗黄豆必须得完整地裂成两片豆瓣。

    豆瓣在酱缸里喝饱了水,泡软了豆身,就得准备上锅了,蒸熟后,师傅们还得及时把抱团的豆子筛分开来,让豆瓣粒粒分明地裹上菌种。

    哪怕是送入醭房发酵的豆子也不能掉以轻心,每天都有当值的师傅加以巡视,及时挑选出发酵失败的豆瓣,以免一粒烂豆坏了一缸酱。

    随后,它们要搬家到露天的晒场,。在酱缸中和水、盐充分混合,继续发酵三个月,风味始成的豆酱,才能流入厨房遇上鱼饭。

    同样深谙发酵黄豆工艺的,还有被当地人称为豉油,占尽日照时长有保证的天时,也享有水质清澈的地利,能通过发酵唤醒风味远不只黄豆,还有富含动物蛋白的活鱼。

    杨信阳亲自下厨,京御膳坊里各色食材一应俱全,灶火一直开着,孔乙己又赶紧让伙计们过来帮忙,切菜的切菜,料理鱼虾肉的,各司其职,单纯动锅倒也快,不过半个时辰,满满一桌大菜便都上齐了。

    香味四溢,连不苟言笑的公主姨妈都忍不住食指大动,秀气的鼻子微动,曹洛这小馋猫更是忍不住了,握着筷子眼巴巴等着杨信阳开口一句“上齐了”便即刻风卷残云。

    姨妈看得

    直皱眉,“洛,注意分寸。”

    曹洛唔唔答应,筷子却不停,手指翻飞,把筷子舞出了残影,两个腮帮子鼓鼓囊囊的,看得杨信阳和姨妈互相干瞪眼,这女孩儿还能把自己吃出猪头模样了?

    “真有那么好吃吗?至于这样。”

    姨妈一边数落着,一边拿出丝巾给曹洛擦嘴,眼里的怜爱溢于言表。

    “姨妈,你不懂,御膳房里的东西,吃起来规矩贼多,每道菜还只能吃一口,吃得多了,腻也腻死了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