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卷,莫思量 第四章 意义-《请剑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顾书冷摇了摇头,轻声道:“你别忘了,他也是个苦命人,能够比他还要悲惨的身世,在这个世道或许有很多很多,多到数不过来,但却最令人敬佩的还是只有他们鲁国和曹家。”

    苏宁一愣,他才想起一些流传至今的传闻,心中不免变得有些复杂,一时间不知所措。

    传闻中,在当时还是以宗门为统治核心的‘天下宗门制’时代,远不如现今的安稳。世间人分两种人,一种是能够修行的,另一种是不能修行只能当一辈子的平凡人。

    修士之间的斗争,往往毫无顾忌的波及无辜普通人,而大多修士也从不以为然,视不能修炼的普通人为牛羊的现象习以为常。

    能够奋起反抗的也并非没有,但往往都是以更惨烈的屠杀而终结,在后来漫长岁月里大多数普通人都已经接受了命运。

    但在更后来,有个三代皆出儒家圣人的曹家,为了能够给普通人请命,立安生之地。在付出了很多牺牲后,甚至以消耗大量的儒家气数,馈赠天下大多数都不能修行的普通百姓,另辟蹊径以凡人‘养浩气’抵抗天下暴虐的修士。

    也由此,曹家于鲁豫州应‘运’立国,当时无数身负儒士气数的读书人纷纷甘愿舍弃‘儒家气运’,以入世‘贤士’身份投身鲁国。

    一时间鲁国成为儒家气运最为繁盛的圣地,远超江南南泽联盟的春秋书院,造成了鲁豫州十九州之地内无宗门生存的大好景象。

    只是后来,大丰王朝横扫中原山河的那些年,鲁国曹家三位圣人不愿十九州数千万人生灵涂炭,接受了当时大兵压境的大丰王朝招降,成为附属国。

    只是当时作为谈判的大丰王朝总兵大元帅江岳离奇暴毙,那位大丰皇帝愤怒之下毅然撕毁约定,下令覆灭鲁国。

    但是鲁国作为一个延续了上百年,可以为了生存与自由,有着敢于与天下宗门抗争的精神,又如何会引颈受戮。

    是以鲁国十九州数千万人,上到但凡能走动的老人,下到十岁稚童,哪怕平时柔弱的女子,人人才皆是铁骨铮铮。如同世间最烈的剑修一般宁死不折剑,几乎每一个人都在那一场血腥的战役中赴死。

    就连鲁国的国都城都成了可以媲美鬼谷酆都城的鬼城,十九州之内尸骸更是不计其数,造成的荒凉景象到现今都无法添补的代价。

    当时的鲁国曹家圣人带着无数的书院士子镇守国门,人人皆是剑雨中高歌死,无一人苟活。

    连同三位圣人战死后,分别散尽执掌的当代儒家气数,散入天地之中。才有了后世读书人不需拜入儒道供奉儒圣,人人都可以读书养浩然气,存正气。*(注1、2)

    据后世记载,在那一场战役中,哪怕在战场上能够做到大片大片屠戮士卒的大丰王朝六七境大修士,都有数十人真气耗尽,力竭战死。

    这才就有了后世流传歌颂的“鲁国人人皆英杰”“鲁国精神永不朽”的说法。

    所以,在那个动荡不堪的二三十年间,最让人记住的,不仅仅是大丰王朝无敌的铁蹄、轻易屠杀修士的符文重器。也不是世间那些强大修士一人一剑闯入军阵厮杀的豪气,还有着太多令人闻之泪下可歌可泣的事迹。

    如今,或许只有他们草堂四人知道,顾草堂那名医师,曾经叫曹阳平。他的家族,就是当年鲁国曹家的偏远分支,在那场鲁国几乎死绝的战役中存活下来极少的一部分。

    只是当时的曹阳平都还没出生,大概还不会有国仇这个想法,即使自小被长辈灌输其中道理,仍是不显得根深蒂固。

    然而除了国仇,还有家恨。

    苏宁至今还仍记得,当年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里,公子带着他第二次出城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