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他知道陈朝阳捅了一个马蜂窝,但也不得不承认,如果真想做成这件事,民工吃饭问题确实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。 这时,一位年纪稍长的常委清了清嗓子,声音不大但足够让周围几人听见,他提出了一个更深远的问题: “周书记,孙省长,陈书记,各位同志们,我有个问题。 就算我们勒紧裤腰带,解决了这一期的粮食,可这工程不是一年半载能完成的。 如果形成了依赖,后续粮食供应一旦接济不上,或者上面政策有变,那引发的动荡,谁来负责?这不仅仅是经济账,更是政治账。” ……… 这些低声的交流,充满了疑虑、担忧和现实的考量。 它们像一层无形的压力,笼罩在会议室上空。 每个人都明白,陈朝阳提出的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方案,更是一种工作思路的变革,是对传统动员模式和组织能力的极限挑战。 这些“讨论”,恰恰折射出了在宏大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,决策者们所必须面对的深刻矛盾和艰难抉择。 孙亚军听着讨论,终是接话开口:“如果粮食能部分解决,那工具呢? 锹、镐、扁担、箩筐、独轮车……这又是海量的需求,资金和物资从哪里来?” 陈朝阳认真聆听,仔细回答:“工具问题,可以采取‘就地取材、土法上马、逐步改善’的策略。 组织当地的篾匠、木匠,大规模制作竹筐、扁担、木夯。 同时,我已请郑春秋教授牵头,利用苏北本地机械厂的能力,设计制造一批适合当地土质、结实耐用的铁锹、洋镐。 部分关键工具,也需要向上级申请支援。 我们必须建立一个从后勤供应到工效管理的完整体系。” 又一位常委带着忧虑开口:“陈书记,我补充一点。 百万民工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工地上,人畜混杂,居住拥挤,卫生条件必然极其恶劣。 这卫生防疫可是天大的事,历史上,多少大工程不是败在技术上,而是败在一场大疫上! 万一……我是说万一爆发霍乱、伤寒或者疟疾,后果不堪设想,整个工程都可能瞬间崩溃,我们所有人都将成为历史的罪人。” “这一点至关重要,”陈朝阳郑重点头,神色严肃,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