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罗重文放下信件,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,久久不语。 他的目光投向窗外,陷入了深思。 他现在已然太清楚郑春秋的价值了。 当初陈朝阳在昌平大力举荐,破格启用这位教授担任工业局长,事实证明眼光极其毒辣。 郑春秋上任后,不仅迅速理顺了昌平混乱的工业摊子,现在更是主导了几项关键的小型农机具和金属加工工艺的技术革新,使得昌平专区的工业产值和产品质量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显著提升,成为了华北地区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。 现在昌平的几个重点工业项目正在关键阶段,郑春秋就是核心舵手。 这个时候把他调走,无异于抽走了昌平工业的“主心骨”,影响绝对是巨大的。 华北局内部,包括他自己,都对郑春秋寄予厚望,希望他能将昌平模式进一步深化,成为华北工业的一面旗帜。 不舍得,是真的不舍得。 但是……罗重文的脑海里又浮现出陈朝阳的身影。 那个在昌平就敢想敢干、锐意改革的年轻人,如今在汉东独当一面,面对的却是比昌平复杂十倍、沉重百倍的烂摊子。 他信中那句“常感力有不逮,独木难支”,绝非虚言。 一个省委第四书记、工业厅长,还挂着军事学院的教职,身上的担子确实太重了。 他提出的那个“军民融合”构想,罗重文也有所耳闻,确实是一个富有战略眼光的大思路,但如果缺乏顶尖的技术专家将其落地,很容易变成空中楼阁。 而且,陈朝阳有句话打动了他——“未来或可惠及整个华东乃至全国”。 郑春秋在昌平的成功,毕竟是在一个专区的尺度上。 如果他能去汉东,在一个工业基础更薄弱、挑战更大的省份,帮助陈朝阳将那个宏大的构想实践出来,其产生的示范效应和积累的经验,价值将不可估量。这确实是从更大局的角度考虑。 “唉……”罗重文轻轻叹了口气。 他拿起笔,在陈朝阳那封公函上沉吟片刻,最终落笔批示,字迹沉稳有力: “情况已知。 郑春秋同志确为难得之技术兼管理复合型人才,于昌平工作至关重要。 然考虑到汉东省工业建设任务极端繁重,陈朝阳同志肩负责任重大,确需强有力之技术支撑。 为支持兄弟省份工作,从全国工业布局大局出发,同意此调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