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明确要求大力推广并细化“昌平模式”,不是简单照搬,而是结合各地市产业布局,规划建立一批与本地主导产业紧密对接的中等专业技术学校。 同时,陈朝阳利用其影响力与清晰的规划思路,亲自写信沟通, 已初步促成了汉东省工业厅与金陵工学院、华东纺织工学院等高校的合作意向, 计划开设定向培养班,甚至设立专门的“干部进修班”和“工程师速成班”, 为未来的工业扩张系统地储备中层技术管理干部和工程师。 文件强调,这是打破人才断层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。 4. 稳固农业,循环反哺,保障发展根基: 陈朝阳深刻认识到工业化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,更不能脱离农村市场。 草案独创性地提出了 “以农养工,以工馈农”的城乡循环发展模式。 要求省内的轻工业部门,必须将研发和生产力量优先投向农村急需的改良农具、简易提灌设备、土法化肥、高效低毒农药以及耐用的棉纺织品等。 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,一方面为城市和工厂提供更稳定的商品粮和工业原料, 另一方面提升农民购买力,为本省生产的日用工业品开辟广阔的农村市场,形成内部经济的良性循环。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,在这份构想草案的附件中,他系统性地提出了 《汉东省工业工人技术等级考核与评定暂行方案(草案)》 。 该方案旨在彻底摒弃过去模糊的“大师傅”、“学徒工”等传统称谓和依赖个人经验的评价体系,代之以清晰、可考核的一至八级工技术等级标准。 草案详细规划了不同等级应知应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要求,并明确建议将技术等级与工人的工资待遇、福利分房、进修机会乃至政治荣誉直接挂钩。 这一制度设计,旨在从根本上打破“大锅饭”思维,极大激发广大工人钻研技术、提升技能的积极性与荣誉感,为工业化的推进打造一支有奔头、有技能的产业大军。 这份沉甸甸的《初步构想》,不仅是汉东省工业发展的路线图,更清晰地烙印着陈朝阳超越时代的视野和务实敢为的作风, 它即将在省委扩大会议上,接受考验,并试图撬动汉东这艘大船的航向。 第(2/3)页